爱国青年要抗日,鲁迅为什么不支持他们,还写文章讽刺他们
发布日期:2024-08-24 09:40 点击次数:165
鲁迅一向对青年学生非常支持,被学生们称为“导师”,但是,在九一八事变后,一些爱国学生要北上抗日,鲁迅却写文章嘲笑他们,这是什么原因呢?
九一八事变后,东北不战而亡,让无数国人扼腕长叹,好在马占山举起了抗日大旗,立即得到了无数国人的支持,纷纷捐款捐物,支援马占山抗日。
在这些支持的人群中,最有名的当属上海的“青年援马团”。
“青年援马团”的发起人叫张少杰,曾在东北军空军部队任职,九一八事变后,从东北逃了出来,去了上海,当马占山在东北打响江桥抗战后,张少杰就在上海发出了组织“青年援马团”的号召。
1931年11月26日,张少杰在《申报》上发表了一篇《青年援马团宣言》,其中写道:
“同志们,同胞们,血钟响了,强盗已经闯到了我们的面前,敌人的刀子,已经搁在我们的头上,我们还能睡着做梦吗?还能坐视不理吗?……我们要想保全国家,要想维持公理,只有起来誓死抗日!看啊!马占山将军,不是以一师一旅捍卫疆场,屡挫敌兵吗?……我们不忍国家沦亡,不忍束手待毙,所以纠合同志,组织自动赴东北援马抗日团,拿我们的才力去帮助马将军驱驰,拿我们的热血去与倭奴拼死活……倭奴不去,誓不生还!”
这篇宣言,写得慷慨激昂,让人热血沸腾,很快就得到了无数爱国青年的支持。
当时,主战派张发奎也在上海,就把张少杰请去,问他:“打仗需要武器,但现在政府并不支持你们,你们怎么去?”
张少杰说:“没有武器,我们就用双手,没有火车,我们就用双脚,总之,死也要死在东北!”
12月9日,由300多人组成的“青年援马团”从上海出发,前面还有六个人抬着一口巨大的棺材,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出征典礼,各路媒体也纷纷报道,上海市民更是捐款捐物,支援“青年援马团”北上抗日。
但是,正在上海的鲁迅却表现得很冷静,还以“不堂”为笔名,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《中华民国的新“堂·吉诃德”们》,其中写道:
“中国式的堂·吉诃德的出现,是青年援马团。不是兵,他们偏要上战场;政府要诉诸国联,他们偏要自己动手;政府不准去,他们偏要去;中国现在总算有一点铁路了,他们偏要一步一步地走过去;北方是冷的,他们偏只穿件夹袄;打仗的时候,兵器是顶要紧的,他们偏只着重精神。这一切等等,确是十分‘堂·吉诃德’的了。”
可见,鲁迅对“青年援马团”是持反对态度的,认为这就是一场作秀,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。
那么,鲁迅为什么要给爱国青年们泼冷水呢?他这么做到底对不对呢?
其实,这也是鲁迅一贯的态度,虽然看不惯反动派,但对革命却并不热衷;虽然对坏人恨之入骨,但也并不想去消灭他们。
比如鲁迅当年在日本留学时,秋瑾等人在日本成立了一个暗杀组织,专门暗杀封建反动官员,鲁迅也加入了进去,但是在执行任务时,鲁迅却退出了,气得秋瑾都想要杀了他。
回到鲁迅写的这篇文章,其实仔细分析一下,就会发现鲁迅说的都是错的,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罢了。
比如“不是兵,他们偏要上战场;政府要诉诸国联,他们偏要自己动手;政府不准去,他们偏要去”,谁说不是兵就不能上战场了?正是因为政府不抵抗,才让东北沦入了日本人之手,难道还不允许青年人爱国吗?而且,“政府诉诸国联”的结果是什么呢?还不是放任日本人霸占了东北?
对这个问题,国联秘书长爱文诺就说过:“一个国家被别人武装侵略,首先要自己奋起抗战,我们国联才谈得上给它撑腰,主持正义。它自己都不抵抗,要指望我们国联为它火中取栗,那是不现实的。”
还有“中国现在总算有一点铁路了,他们偏要一步一步地走过去”,实际情况是什么呢?“青年援马团”当然想坐火车去,但是,铁路局已经接到了政府的命令,不允许他们上车,想让他们知难而退,但是,“青年援马团”没有放弃,就决定步行去东北。
还有“打仗的时候,兵器是顶要紧的,他们偏只着重精神”,他们难道不知道兵器的重要性吗?当然知道,但是,蒋介石不允许给他们兵器,难道还要让他们去抢吗?
正如张少杰所说:“没有武器,我们就用双手,没有火车,我们就用双脚,总之,死也要死在东北!”体现的是一种勇赴国难的精神。
另外,“青年援马团”每到一个城市,都要举行演讲、游行,并接受媒体采访,也被一些人认为是在作秀、出风头。其实,这完全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就是宣传的力量。
如果“青年援马团”只是默默地行军,一路上不宣传、不接受采访,那就只是一支战斗力并不算很大的援军而已。但是,如果他们一路上宣传抗日,唤醒国人的抗日意识,那么,他们起到的作用就远比一支援军要大得多!
所以,对这样一支“青年援马团”,我们还是要支持的,而不是嘲笑他们,讽刺他们。
虽然我也很敬重鲁迅先生,但是在这件事上,还是觉得他做得并不好,不应该用这种口气来评价这些爱国青年。
相反,倒是他的弟弟周作人,泯灭中国人的良心,甘当日本人的走狗,才更应该受到谴责、唾弃!
那么,这支“青年援马团”后来有什么结局呢?说起来也很让人唏嘘。
当他们到了北平时,北平市长找他们谈话,极力劝阻他们去东北抗战,说你们都是青年学生,留在后方的作用更大。而且,马占山也知道了这件事,就给他们写信说,感谢他们的支持,但是前线不需要他们,不建议他们来东北。
另外,当时已经是1932年1月底了,上海刚刚爆发了淞沪抗战,这些青年大多数都是上海人,就决定回家乡参加抗日,只剩下张少杰带着几十个人,继续向东北进军。
但是,人心一旦散了,队伍就很难带了,再加上张少杰本人也有一些私心,把很多捐赠的物资据为己有,受到了大家的质疑,渐渐的,剩下的几十个人也都散了。
后来,张少杰去了法国陆军大学深造,到了全面抗战爆发后,张少杰回到国内,参加抗战,担任过第32集团军少将参谋长,1949年跟着蒋介石去了台湾。
(参考资料:《抗日战争》《国殇》《炎黄春秋》《文史天地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