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月笙儿子回北京,想要回孟小冬的四合院,结果每家和他要几百万
天狮娱乐
天狮娱乐

最新动态

杜月笙儿子回北京,想要回孟小冬的四合院,结果每家和他要几百万

发布日期:2024-10-14 13:39    点击次数:84

杜月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了。

他人生最精彩的经历,莫过于“逆袭”,从一个浪迹街头的混混,一步步成长为上海最大的龙头大佬,即使他已去世多年,坊间依旧对他议论纷纷。

所谓“龙生龙,凤生凤”,很多人在了解杜月笙后,也会想要去了解他的子女们正在做什么,其实,他在死后并没有给妻儿留下太多的财产。

他的儿子杜维善,后来还曾去了一趟北京,想要要回孟小冬的那座四合院,结果每家和他要几百万。

杜维善

杜月笙遗嘱和现实的问题

杜月笙是上海滩的老大,多年来呼风唤雨,自然积累了不少财富。

不过,他的发迹之路,也是建立在广大上海民众的痛苦之上的,其一生涉足多个产业,几乎都游离在灰色和黑色地带。

作为旧社会的大佬,杜月笙自然也是“艳福不浅”,他一生共娶过五个太太,杜家最小的儿子杜维善,是他和四太太姚玉兰所生。

那个年代的上海,杜家公馆每年的开销是普通人家的两万倍,俗话说“富不过三代”,可杜家从发迹到没落,一代就够了。

其实,杜月笙最出名的太太并不是名伶姚玉兰,而是孟小冬。

孟小冬

孟小冬在戏曲方面也有极深的造诣,这也把酷爱听戏的杜月笙迷得五迷三道,在她的身上也花了不少的钱。

抗战爆发后,杜月笙自然不会呆在“前线”,他和姚玉兰前往香港避难后,便把孟小冬送往了北京。

在北京的日子里,孟小冬住在东城区东四轿子胡同8号,那是20世纪初典型的中西合璧式样四合院住宅,无论放在当年还是现在,都是著名的豪宅。

买下这座四合院,对于当年的杜月笙来说,确实也是一笔小钱,可在现在想要再买下来,就得花大价钱了。

这个建筑的房屋非常高大,室内地板比外面高了接近1米,而且这处宅子是杜月笙的房产。

在杜月笙和孟小冬分别后,国内的局势也始终在变化,特别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,杜月笙感觉到自己罪孽深重,应该是没有办法再回上海了。

而孟小冬,也只能只身前往香港去看望杜月笙,并在那里结了婚。

二人新婚的第二年,杜月笙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,在和孟小冬、姚玉兰两位太太聊天的时候,还出现过突然晕厥的情况,医生打了强心针,这才让他醒了过来。

1951年8月7日,杜月笙昏迷过去,醒后叫来了秘书胡叙五,说是要口头立遗嘱,秘书赶紧过来,劝他不要胡思乱想。

不过,杜月笙当然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情况,闭目养神一会之后,他缓缓说道:“我时日无多,将所有遗产分类列出,按具体分配方案,留给各位夫人和子女。”

杜月笙提到的遗产,便包括了现金、债券和不动产。

立下遗嘱之后,他的病情也并没有好转,反而每况愈下,一会苏醒,一会又陷入了弥留状态,身边的医生都说:“杜先生的心、肺、肝、肾等均已发病,现在只是拖延时间。”

8月16日,杜月笙病逝以后,据说他的遗嘱一共有三份。

其一为言平生志事;其二为训勉子女;其三则为处分财产。

无论杜月笙把生后事想的再细,可在香港的他早已不复上海时的荣光,在他死后,留下的现金遗产也仅仅只有11万美元,折合成港币,也才60多万。

这是因为,在解放战争期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,时局早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,他的那些不动产,早已被国家收缴。

比如上海宁海西路的那栋杜公馆,在解放后被“华东京剧团”使用,在1955年以后又被“大生注射针厂”所使用,到了1973年,则由市工具设备公司使用,跟杜家的子嗣没有什么关系了。

这也就说明,在新中国成立后,所有的一切都彻底变天了。

他那些留在大陆的固定资产和股票根本没有办法变现,逃往香港后,几乎百分之百的公司、资产全部留在了那里,他个人的身价和影响力直线下滑。

在香港的日子里,他没有什么生意,搞了点投资还遭遇了失败的情况,他又好面子,在和孟小冬结婚的时候也花了不少钱,一家人的开销,几乎都是坐吃山空的情况。

按照杜月笙的思维能力,他其实也是知道,就算把那些资产立成遗嘱分配给自己的夫人们和子女,可实际上变不了现,只能算是个象征。

可无数双眼睛也会盯着杜家的变化,这点杜月笙不会不知道,在他风光的时候,超过半数的钱全都用来搞关系、拉拢人脉,遗嘱里把资产分配的大一些,也让面子上能过得去。

虽然,有些他的东西,已经不再是他的了。

那北京的那幢四合院,自然也是相似的情况。

不动产终究是动不了,在杜月笙病逝以后,孟小冬就分到了2万美元,后来居住在香港深居简出,和北京的四合院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。

杜月笙死后,他的孩子们也开始过着清贫的生活,妻儿老小各凭本事,四太太带着杜月笙的灵柩和孩子,开始了举债度日的艰难生活。

小儿子杜维善深谙读书之道,并且格外努力,为了节省开支,他勤工俭学,甚至还下过矿井,利用自己的专业谋求生路。

后来,他考去了澳大利亚,在机缘巧合之下,他发现澳大利亚的牛羊肉市场有利可图,并挣来了第一桶金,之后,他又在异国他乡把生意扩大,很快成了富翁。

看来,杜月笙虽然没有给他什么钱,可杜维善却把父亲的思想学到了。

由于杜维善做过地质方面的研究,对古代遗留下来的藏品也很感兴趣,他收藏了不少,最后还悉数捐给了祖国,根据上海博物馆的统计,杜维善从1991年起已经向博物馆捐赠了超过两千枚古钱币。

作为顾问,他在上海博物馆5楼还有一间办公室。

他的心里其实也一直装着一件事,那就是父亲曾提到过的北京四合院。

杜维善想要要回北京的老宅

按照杜月笙的遗嘱,北京那处名为“孟小冬故居”的四合院,是要留给杜维善和他的姐姐。

杜维善也曾来到北京,他想要把房子的问题解决了。

李菁曾经采访过杜维善先生,还把这段故事给讲了出来。

原来,当时杜维善在解决房子问题的时候,发现这里有二十几户人家,根本谈不拢。

杜维善想要去找政府出面解决这个问题,并且提出了自己具有继承权,可当地政府面对这个问题也觉得非常棘手,便让杜维善自己去跟他们协商,看看怎么处理。

可在这个时候,四合院的价格早已是水涨船高,而且孟小冬故居地理位置极为优渥,不花个大价钱,是没法让人家松动的。

杜维善还是去谈了,发现每家至少都要几百万人民币,这也让杜维善傻眼了,就算自己经商多年,可要给二十多户人家每家都掏出几百万人民币,这也超出了他的承受范围。

因此,这件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,杜月笙曾经的辉煌不再,他也没有办法去具体干涉遗嘱的执行情况。

这些四合院,过去多为富贵人家的大宅,出入都是坐轿子,所以那里曾经也是轿子铺扎堆经营的地方。

那些历史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往参观,特别是喜欢听戏曲的人。

所以,那幢四合院,还充斥着很多关于孟小冬的味道。

当年孟小冬刚刚来到北京的时候,经常在北京、天津一带演出,一时间成为当地的著名红角,最红的旦角是“伶王”梅兰芳,他擅长以男性扮演女人,而最红的生角就是孟小冬,擅长以女人扮演男人。

他们还合作演出了《四郎探母》、《游龙戏凤》等多部戏剧,也曾是一段佳话,论名气,孟小冬和这处宅子的影响力都很大。

只可惜,在孟小冬去了香港之后,便再也没有回来。

1967年,她考虑到自己有不少亲友在台北,便迁往那里定居,最终在十年后因肺气肿而逝世。

2005年,孟小冬故居被一位名叫花映红的铁杆粉丝买下了,追星能追到这个份上,也算是相当厉害了。

在交易之前,花映红也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。

原来,在1950年的时候,一位女士从孟小冬弟弟那里花钱买下了这处宅子,随后孟小冬便去了香港,那位女士的儿子,正是后来的房产主人之一。

或许是由于子嗣越来越多,这家也算是一个大家族了,这么个风水宝地,价钱要是不到位,谁都不愿意搬走,才出现了这种情况。

后来,花映红又斥巨资重新返修了孟小冬的故居,在门外的青砖灰墙上,用汉白玉雕刻着“轿黄府”,其还曾经在老屋里办了一个孟小冬私宅展览。

无论是花映红还是杜维善,他们都对于这处宅子有着不一样的感情。

在杜维善的心里,这是父亲给他留下的房子;可在花映红的眼里,这是偶像的故居,她曾经说过:“我收藏了她的私宅,是因为我想要成为她那样的女人。”

在1950年的那次交易过后,一代名伶的舞台传奇生涯走向谢幕。

所以,后来这幢四合院也成为了私宅,虽说也还是有人会慕名而去,可他们白天却从没有发现有人出来,到了晚上偶尔会亮起灯。

至于里面的样子,也成为了未知数,自从被买下后,便谢绝参观了,遗憾的是,杜维善并没有得到这幢房子。

其实,杜维善要的并不是房子,而是那一段历史而已。

他当年给博物馆捐赠的钱币,已经是一笔巨大的数目,要是拿出这些钱,随随便便就能拿下这套四合院了。

当年,杜维善和朋友们聚在一起吃饭,聊天的内容都跟杜维善“疯狂”的行为有关。

熟悉他的人都知道,他年轻气盛的时候,只要是喜欢的东西,就一定会想办法拿到手,杜维善自己都曾说过:“我就是靠着这股劲来研究钱币的,没有这股劲,就是不行。”

随着年纪的增长,他对自己的兴趣依旧热爱,而且对生死问题看得非常豁达,他做过手术,伤口很痛,可每当想到自己收藏的那些钱币,突然又不疼了。

晚年的杜维善先生还说过:“我认为怕死是一个很不明智的想法,生与死的问题是无法逃避的,讲到死,只能害怕,没有害怕,就没有死亡。”

而由杜维善口述、董存发撰稿的《杜维善口述历史》于2019年在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,从2009年首次见到杜维善夫妇到后来最终定稿,董存发有过长达8年的采访史,在那本书中,大家也能了解一个真实的杜维善。

很多人还会以为杜维善是一个爱搞收藏的企业家,其实不然,杜维善在研究古币的时候,还在研究学问。

他还专门撰写了《丝绸之路古国钱币》的小册子,还引用了一些话,他向自己的学生也透露过:“搞丝路钱币收藏,也是因为能够推动研究。”

这是因为,杜维善觉得关于古币的研究实在是过于冷门了,自己能够弄来一些,便能有个实际的参照,这样也能更加推动钱币研究,让这批稀世珍宝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作用。

除了在钱币圈外,其余的时间里杜维善都非常低调,除了身旁的好友,外人很少知道杜维善先生平日里在做什么。

2020年3月7日,杜维善先生在温哥华驾鹤西去,家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向大家公布了这个事实。

由于“杜维善”这个名字在上海博物馆有着很高的地位,后来博物馆的副馆长李仲谋先生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发文悼念:杜维善先生的捐赠建立了上海博物馆的中亚古币藏品体系,我们应该永远都要铭记先生的义举,愿先生能够一路走好。

寥寥数语,读起来却让人非常悲痛。

作为黑帮头目的儿子,杜维善完成了自己的转变,他也汲取到了杜月笙先生思想的一些精华:永远都是中国人。

参考:

李菁:杜月笙之子欲要回北京老宅遇阻 《卫视口述》

守护一段历史 收藏民国孟小冬住过的四合院 联合早报

肖舟.上海滩大亨杜月笙香港之死[J].文史春秋,2001(04):62-71.